讲座题目:国家能力衰退与近代赈济转型:基于1876-1879光绪大旱灾的考察
讲座嘉宾:李楠 上海财经大学太阳集团tyc5997
讲座时间:2018年10月12日(周五)15:30-17:00
讲座地点: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604
嘉宾介绍:李楠,上海财经大学太阳集团tyc5997教授。2011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哲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任博士后研究员。2012年起任上海财经大学太阳集团tyc5997经济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聘为上海财经大学讲席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长期经济增长与发展、历史经济分析、历史计量方法与应用、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等。先后在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开设"历史计量学:方法与应用"、"史料学:历史文献整理与数据库构建"等研究生课程,“历史视野下的经济发展”等本科课程。近期与其研究团队从事的研究主要包括:近代大规模传染病(鼠疫、血吸虫)、自然灾害(水灾、旱灾)、社会动荡(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区域文化差异(如妇女地位)的经济起源;近代中国社会分家制度与地权分配;以及采用基因距离、空间计量等工具考察中国历史上文化整合、文化扩散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等。
内容摘要:本次讲座以1876至1879光绪大旱灾为例,利用府级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此次旱灾造成的人口损失进行系统化估计,同时考察了在帝制晚期国家能力衰落的背景下,传统赈济方式转型对灾害人口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光绪大旱灾导致重灾区相比于非重灾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低11‰左右、人口密度低31%左右,总人口损失约1900万。在赈济措施影响方面,粮食运输距离导致粮价上升依然是人口损失的重要因素;而在传统赈济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仓储制度在国家能力衰弱的背景下未能起到应有作用;而地方士绅以及传教士、“江南义赈”等新型赈济主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的人口损失。本文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光绪大旱灾的文献,对灾害导致的人口损失进行重新估计,而且丰富了国家能力与灾荒赈济之间关系的考察,同时为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救灾领域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
本讲座获得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专题学术讲座项目资助。